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7月30日讯(记者 陈尹荔)近日,为纪念南安市南音协会成立30周年,当地举办2023年国际南音展演,近50家海内外南音社团600多人齐聚一堂,以曲会友。
(资料图片)
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起源于唐、形成在宋的南音已流韵千年,在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武荣古郡代代相传,演绎出了新的故事、新的生机、新的气象。
助力乡风文明
“一是文化名片,二是身心运动,三是陶冶情操。”南安市诗山镇南音协会会长林锦聪告诉记者,“每个人一辈子都会碰到烦恼的事,如果去唱南音,琵琶拿起来,什么都忘了。”
上世纪末,林锦聪就担任过南安市诗山镇南音协会会长,后随家人定居香港。2013年,作为返乡乡贤,他已年过七旬,毅然再任当地南音协会会长。现已年过八旬的他直说:“这是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
2014年,在林锦聪返乡的第二年,诗山镇18个村、1个社区就在他的指导下一一建好了南音社。“这10年来,我们采取措施逐步发展。先成立南音发展基金会,发动乡贤捐款,到现在捐了360多万元。”林锦聪说。
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诗山镇每个村的南音社只要有固定的南音活动场所,镇南音协会就一次性补助2000元,再捐一套1万多元的乐器。紧接着,聘请专业老师,面向全镇群众办了3个月的南音公益培训班,每天教6个小时。
在村际、镇际、县际交流的基础上,诗山镇经常组织南音爱好者走出去,国内到过西安、北京等地,甚至去过中国音乐学院,国外到过菲律宾等国家。
据介绍,诗山镇每年都会举行好几场南音大会唱或比赛,经常都有上千人参加。“镇协会有会员1000多人,但1000人外面还有很多人。”林锦聪说,“我们每次活动,都把录像做成U盘,每个村发下去,大家存在手机里,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南音。”
2015年,福建省南音网在诗山镇举行第九届南音大会唱;2021年,南安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音大会唱在诗山镇举行;6月,泉州市南音“新时代五少芳贤”国际男声唱腔比赛在诗山镇举行,国内外300多人参赛……省、市、县三级南音大会唱都在诗山镇举办过,当地村民在各级比赛中频频折桂,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南音常态化惠民演出水平的提高。
作为“中国曲艺之乡”,南安市形成了纵到村、横遍市的南音传播传承格局。以三年一届的全市南音大赛和每年的全市南音大会唱、常态化的文化志愿服务为抓手,形成以南音文化中心、黄仲咸文化艺术中心(南安市南音艺术宫)、咏吟女子南乐坊、“闽风南韵”工作室、柳湖公园文艺志愿服务驿站为“5”个主体,分布各乡镇的南音协会活动中心为“N”的“5+N”阵地。当地还建立南音分片乡镇联系工作制度,对全市26个乡镇(街道、开发区),由南音协会、南音研究会每年轮流进行分片普及宣传联系、指导。
从兴趣班到校本课程
这个暑假的7月,南安市丰州镇溪丰小学的234名学生每天要集体练习梨园操近1个小时。这套操由该校聘请专业老师创编,以南音为曲,以泉州传统戏曲梨园戏的表演程式科步为动作,时长7分多钟。自去年暑假定型以来,已成为该校的课间操。
“溪丰小学是丰州镇比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能接受到的文化熏陶相对有限。我们也是想在有限的条件之中、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让学生长大后去闯世界的时候,有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脉作为向上向善的精神内核。”溪丰小学南音老师陈璐艺告诉记者。
陈璐艺是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2007届的本科毕业生。在那几年,她2005届的学姐洪莉娜、同学吴少清、2008届的学妹陈恂恂都选择了来丰州镇乡村小学任教。丰州镇不过7所小学,她们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南音热潮。
在她们任教的4所小学里,南音课都是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自愿报名,以课后延时服务的形式授课。按照上级规定,每名学生1小时缴2元课时费,每周一至两节课。
在丰州第一小学任教的洪莉娜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刚开始接触南音的时候扭扭捏捏的,到台上去锻炼后,学习兴趣、精神面貌都大不一样了。他们多数成绩还可以,孩子的反响也很好。”
丰州中心小学家长傅玉清告诉记者:“我们只是希望孩子多学习一些世遗文化,却惊喜地发现,她整个人更开朗,做事情更有毅力了。”
成效显现,南音老师的使命感更强了。
在丰州中心小学任教的陈恂恂,组织学生复刻了今年央视春节晚会的南音节目《百鸟归巢》。在南安市阳光小学任教的吴少清,把古诗词编成南音的唱词,还配上打击乐器。近来,由她申报的南音教学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闽南传统艺术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已在南安市立项。
吴少清说:“我们把所学传承给下一代,由他们接着再往下传承,这可以说是一种使命感。每次发现孩子们唱得比我好,这种青出于蓝的感觉特别爽。”
“从德育来讲,自己家乡的音乐我一定要会。这是我们的使命感。”陈恂恂说。
“我们就希望,我们丰州的孩子以后随兴就能组成一个南音乐队,那就太好了。”4位南音老师异口同声。
据介绍,南安市广泛开展“南音进课堂”活动,推动曲艺类社团与学校共建南音传承基地,将南音正式编入普通中小学校音乐课程,全市现有79所中小学校开设南音教学,部分学校开设南音传承班、校际南音兴趣小组、南音社团组织等;组织文化馆、南音协会联合开办免费南音传习班,聘任优秀南音演唱者、演奏者授课,至今已培养了500余名南音中小学爱好者。
探索传播传承新模式
位于南安市柳城街道的闽风南韵南音传承中心,是闽风南韵(泉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重要实体。它们由南安市南音协会会长黄燕红创办,首航高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博等闽南乡贤协办。
在这里,不仅可以唱南音、听南音、学南音,还可以品尝成为各级非遗的南安传统特色菜肴,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等闽南传统戏曲的演出也会日益常态化。最近,传播中心还在排练反映明代思想家李贽等25位思想家题材的南音作品。
南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石建发告诉记者:“闽风南韵文化传承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在南安是传播传承南音的全新模式。南安各级非遗项目有128个,我们准备以南音为核心,借用闽风南韵传承中心做非遗展示中心。这种模式一旦试验成功,可以为南安其他文化企事业单位复制推广。”
这种模式创新浸润着黄燕红蓄积已久的思考——南音怎么融入现代生活?怎么服务现代人的文化需求?怎么以更有生命力的方式传播?
“以往,南音的传播传承都是靠社团组织的志愿服务,遇到不少困难。我们想要探索新的路径,让南音也能自我造血。”黄燕红说。
数据显示,南安市异地商会总数位居全国县级市首位,拥有101个各类异地商会、协会,还有20个乡镇商会,从业人员逾50万人。
据介绍,传播公司会将传承中心植入南安异地商会,也会植入南安商人在外地创立的工业旅游点,还会探索开发特色茶品、南音文创产品,等等。
黄燕红告诉记者,传播公司已设计好“福(建)、泉(州)、南(安)、美(林)”四大品类,各分成“宫、商、角、徵、羽”五个系列的“五韵”特色文化茶品。打开包装,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免费观赏南音演出。
“以推动闽南文化为己任,打造联络感情跟沟通的载体,希望南音能够联系在外的南安商人报效家乡,吸引更多外地商人到南安投资兴业。”黄燕红说。
在曾因经济落后被称为“南安四大山头”之一的向阳乡,南音成为给生态旅游引流的常态性文化项目。
近日,记者来到南安市向阳五台露营基地,游客们吹着山风、吃着烧烤,饶有兴致地听赏当地村民的南音表演,人气满满。
南安市向阳乡宣传干事傅凤娇说:“在打造‘康养福地 云上向阳’文旅项目的过程中,南音吸引了非常多游客慕名而来,我们将继续以南音惠民演出作为做大做强文旅经济的抓手。”
在南安,南音正在展现全新的时代风采。
南安市南音协会组织创编100多首南音新作,包括献礼抗疫工作的《天职》;南安市咏吟女子南乐坊创作表演南音说唱《解放军“庙”》,获得“福建省文艺界践行‘四力’讲好福建故事“大奖;南安市扶持梅山镇南音爱好者李志城通过众筹形式,对传统南音歌曲进行全数码录制,上传到“蜻蜓FM”电台等网上平台,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对南音进行抢救保护和宣传普及;在常态化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和惠民演出的过程中,组织南音“文艺轻骑兵”服务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交流演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