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互联网 >

多种因素造就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相关信息应充分披露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戴曼曼

银行理财产品在去年经历“破净”后又现提前“退场”现象。4月10日,中邮理财发布一则提前终止公告,决定将“中邮理财邮银财富·鸿锦一年定开13号(公积金客户优享)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实际上,三月份以来,就有华夏理财、交银理财、盛京银行、宁银理财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3月当月提前终止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多达90款。而普益标准提供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场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的逐步推进,为何感觉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了?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多种因素造就理财“提前终止”,对于银行和理财公司来说,应加强信息披露,消费者也应理性看待这种现象。


【资料图】

多种因素造就理财“提前终止”

交银理财近期发布公告显示,其旗下“稳享固收增强两年定开26号理财产品”于2023年4月6日提前终止,这已经是交银理财3月来提前终止的第三只理财产品。早在3月初,交银理财发布《有关交银理财稳享6个月定开1号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决定于3月13日提前终止这只成立于2021年3月17日的产品。此后,交银理财旗下的“稳享精选资产1年定开202201理财产品”也被宣布于3月16日提前终止。

除了交银理财外,近期包括中邮理财、盛京银行、华夏理财、宁银理财都先后发布公告,宣布旗下理财产品终止。其中,宁银理财提前终止了“宁银理财皎月积极进取挂钩型开放式理财33号”,这只产品成立时间甚至不足三个月。

普益标准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场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为何银行理财产品频频“提前退场”?从部分理财公司的公告上来看,多数都显示 “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审慎评估后的决定,目的是“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和“避免造成投资损失”。梳理下来,记者发现目前包括市场收益率大幅波动、理财资金所投资的相关资产提前终止等因素,都影响了相关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

相关信息应充分披露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在分析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的原因时表示,受去年两次“破净”潮影响,部分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赎回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同时,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理财产品投资难度增加,净值有所回撤。“受多重复杂因素影响,理财产品未来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为兑现已有收益,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尽管如此,董希淼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不应该成为常态。

在采访中,也有银行理财产品持有者向记者表示疑惑,银行是否有权利单方面进行“提前终止”?羊城晚报记者咨询的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则表示,如果理财产品设有提前终止条款或监管制度有明确要求,相关产品可以提前终止运作。

“理财公司及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及时告知投资者并做好资金兑付工作,妥善保护好投资者合法权益。”董希淼则建议,银行和理财公司应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全面理性看待理财市场变化。

值得留意的是,对于信息披露标准如何界定,也有投资者表示,从部分理财产品公布的公告中来讲,很难确切分辨其终止的真实原因。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产品提前终止符合合同约定,投资者与管理人都有心理准备,真正挫伤投资者信心的在于信息和规则不透明,以及投资者保护不足等。

一旦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了,应该怎么办?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表示,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整体看,提前终止的产品在理财市场上占比较低,如果购买的产品提前终止了,投资者只需将资金按时赎回,选择并购买其他产品,不必过于忧虑。”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建议。

责任编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