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互联网 >

天天最资讯丨艺评丨肖井冬:跃然纸上的乡村群像

跃然纸上的乡村群像

——关于《家山》的人物形象


(资料图)

文丨肖井冬

关于家乡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正如王跃文老师的长篇小说《家山》一样,五十四万字的篇幅,读完两遍后仍让人意犹未尽,总想要再表达点什么。

《家山》里描述的是20世纪初的山乡,但是却能让人看到数千年来中国山乡的基本面貌,尤其是小说刻画的人物群像,喜怒哀乐皆似身边人,让人倍感亲切。《家山》里的主要人物大抵可以分为乡贤、知识分子、能人、管理者等四类,下面我对这四类人物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德高望重的乡贤

“乡贤”是指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乡民所尊重的贤人。在小农经济时代里,乡贤在当地的经济发展、秩序维护、基础建设等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山》里的主要人物“佑德公”,为人公道正派,乐善好施,办事周到,在乡里有很高的名望,是乡贤的典型代表。

佑德公的“贤”,表现在别人对他的态度。比如外村人对佑德公的态度,小说开端讲述沙湾和舒家坪两个村械斗的故事时写道:“幸好沙湾立着佑德公的门户,外面才有人肯报信”,一句话就从邻村人的态度写明了佑德公在当地的名望。比如同村人对佑德公的态度,沙湾不管是打架、纳税、建学校、修水库,只要佑德公带头,村里人都会跟从,这是因为村民充分信任佑德公的品行。还有官员对佑德公的态度,佑德公去拜访县长李明达,李县长首先是出门迎接,其次是虚心请教地方事务,最后又花钱请黄包车相送,这是因为县里的官员要倚重佑德公的贤名推行政策。

此外,佑德公的“贤”还在于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沙湾人舞龙灯要经过舒家坪,佑德公悄悄地去舒家坪找桂老儿帮忙调和,防止械斗再起,事成之后深藏功与名。佑德公对待子女也很开明,儿子陈绍夫要去从军打仗他不喜欢但也不会反对,满女陈贞一要去长沙读书他也会给予支持。最令人敬佩的,是佑德公在听到民国政府要剿共的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村里的十一户红军家属转移到凉水界避难,拯救了数十条人命。

佑德公讲仁义、尊重他人、悲悯众生,是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乡贤形象。

二、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

乡村的知识分子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在闭塞的小农社会里,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却与农民大相径庭。《家山》塑造的知识分子有留洋归来的陈扬卿、投身于革命事业的陈齐峰、投笔从戎的陈绍夫等,这里我只简单谈谈陈扬卿的人物形象。

陈扬卿是小说中除了佑德公之外最为重要的人物角色,他在沙湾亦有贤名,却不再是佑德公那样传统的乡贤人士。原来是在外教书的陈扬卿,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才返回沙湾居住,他回乡后既不工作,也不关心村里的事情,是沙湾人眼中“一年四季都穿鞋”的“异类”。

在沙湾和舒家坪械斗之后,邀请到陈家祠堂议事的除了当事人和村里的管理者之外,就只有佑德公和陈扬卿,其地位可见一斑。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陈扬卿在祠堂表态:“我是个书呆子,越是读洋书,越不明白村上的事。为一句话就打架出人命,我听着是个笑话。”甚至回到家后忍不住感慨:“乡人愚昧,可叹可悯。”通过前期的对话和心理描写,陈扬卿的知识分子形象就凸显而出了。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陈扬卿作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形象逐渐转变,成为了令人心生敬意的有识之士。县长李明达请陈扬卿出山兴修水利,陈扬卿接下了这个利在千秋的重担,不拿工资,默默付出,开始了“腰挎草鞋、头戴斗笠、手里提剑”的水利勘测生涯,最后成功修建了红花溪水库。村里建学校的时候,陈扬卿除了出资,自己还主动担任教师,同样是不领工资,培育了朱克文、陈修岳、陈有实等新一代读书人。

陈扬卿不在乎他人看法、侠义心肠、为国为民,是独具魅力的读书人。

三、精明强干的能人

《家山》里写的乡村能人以陈有喜为主,他作为佑德公家里的仆人,最后发家致富成为了当地一呼百应的人物,难能可贵。从家世上来讲,陈有喜是比较落魄的,他的父母在他八岁的时候相继去世,两个哥哥都去了外地谋生,自己在佑德公家里帮忙做工才得以存活。然而有喜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做事勤快,爱动脑筋,为人本分讲道义,在沙湾村里的几次重要的事件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

有喜最大的特点是精明能干,什么事情都能想多一步,把事办好办到位。佑德公家开抱棚卖鸭仔,他首先担着挑笼去卖零的,为的是了解行情,后面请别的人来卖要收多少账心里就有数了,防止被别人骗。一次有喜卖鸭仔回沙湾,还剩下六个鸭仔,他便顺路送给了舒家坪的桂老儿,并强调是佑德公交代的,桂老儿收下鸭仔后直夸:“喜儿是个会做事的!”其实这是有喜根临时做出的决定,说是佑德公交代的只是为了让这个顺水人情更到位。有喜处理事情细心周到,深得佑德公一家人的喜欢,以至于有喜后来成家立业后,佑德公的妻子福太婆感慨:“请三个都抵不到喜儿一个。”

除了精明能干,知恩图报也是有喜的重要品格。有喜感恩佑德公的栽培,到竹园做赘婿后,他每过四五日就会回沙湾坐坐,为的是带带新请的工人,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接手自己的工作,不给佑德公家添麻烦。在竹园村成家立业后,更是继承了佑德公乐善好施的品质,红军家属避难时亲自带队上凉水界,修红花溪水库时出地又出力,遭洪水后主动提出给乡亭叔侄借谷度荒。

有喜不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但却是典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贤能人士。

四、好坏参半的管理者

《家山》对民国时期的村级管理者也进行了较多的描写,其中对村长陈修根、保长陈扬高、知跟老爷陈齐树的刻画最为鲜活。

陈修根年轻的时候任沙湾村长,同时也是远近知名的道士,他对村里的事情并不上心,心里只赚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陈修根还是一个守财奴,尽管家业还不错,但却总是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平时夜里连灯都不舍等点一盏。然而就是这样“尖小”的一个人,在村里遭遇水灾后,也是慷慨解囊,给乡亭叔侄借谷度荒。

陈扬高一开始是沙湾的农会委员,后来成为了保长,是沙湾任管理者时间最久的一个人。小说对扬高的描写从他参与械斗时说的第一句话就已经定下了主基调:“不管他,先打了再讲。不准舒家人进沙湾半步!”这种具有匪气的话语正如其人,好面子、能做事、讲义气,但是真遇到大事却会因为自己的莽撞而惹下更大的祸事,是一个有号召力和江湖气的基层管理者。

陈齐树作为知跟老爷,也就是负责管理鱼鳞图册的工作人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村会计。他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打架的时候推脱自己有老胃病,不敢动刀枪,但是在却能够为了能让村里人免去苛捐杂税与乡公所的人对峙,最后为保护册书被恶吏残害。

这种好坏参半的管理者形象在让人倍感真实,就像现实生活中每个平凡的人身上虽然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但在某个时刻也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家山》塑造的乡村群像,除了我在上面提到的角色,还有很多人物值得品味,比如地下党员陈齐峰、乡约老爷刘桃香、乐输委员向远丰等等。从人物群像上来讲,王跃文老师笔下的《家山》描摹了一幅乡村历史长卷,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学习。

关键词:

热点

娱乐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