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致敬劳动者|管益辉: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奋力奔跑


(资料图片)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4月28日讯 (记者 刘自锐)1991年,管益辉从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进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现主要从事高速动车组、城轨地铁转向架轴箱体、车轮、车轴、构架等关键零部件数控程序编辑、调试及加工工作。入职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一线,勤恳认真,努力钻研,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使命感传承着工匠精神,将常学常新作为提高技术的必由之路,先后考取铣床技师、加工中心操作工技师、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证书,努力提升个人业务能力,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技术技能用于工作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工匠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他先后荣获青岛市拔尖人才、火车头奖章、中国中车优秀共产党员、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大工匠、高铁工匠等荣誉称号。

作为内燃机车专业的中专生,管益辉毕业后进入公司后成为了一位机械加工操作工人,先后学习了车床、钻床、铣床及各种镗床专机加工操作。在那个年代所有加工刀具都要操作者自己手工刃磨,有着“三分技术,七分刀具”的说法。管益辉苦练磨刀技术,研究刀具各种角度,从控制排屑方向、降低切削温度等方面不断提高刀具耐用度,最终磨出的刀具具有使用时间长、切削声音小、切削温度低、加工表面精度高等特点,完全掌握了刃磨“绝活”,受到了师傅们的肯定,2002年顺利考取了铣工技师。

轴箱体柔性加工线是全新的智能化生产制造领域,如何使生产具有“柔性”,这是一项无法从国外专家处学习到的关键技术。管益辉深知自身担负的重任,为了尽快掌握关键技术,他白天工作学习,晚上做笔记、查资料。与同事们一起经过成百上千次地攻关与试验,项目团队基本掌握了该生产线的操作技术,实现了生产线提前投产应用。经过几年的优化创新,实现了轴箱体柔性化批量生产,单件加工时间由12小时减少到1.5小时,人员由15人减少至4人,柔性生产线完成的产品由引进时的2种提升至40多种。

轮对轴箱是“复兴号”“和谐号”动车组转向架的关键走行部件,如果把转向架比作高速动车组的“腿”,那么轮对轴箱就相当于“膝盖”。高铁项目开始实施时,管益辉发现轮对轴箱存在加工效率低、返工率高、自主生产率低、检修成本高等问题,尤其是时速3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轴箱体完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一个关键难题。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攻克这个难题,让中国的“高铁巨人”换上国产的“膝盖”。

为解决进口依赖问题,公司决定在350公里“复兴号”动车上应用国产化铸钢分体式轴箱体。分体式是一个全新结构,在轴承孔处分为上、下箱体,在检修更换轮对时,可大大降低检修成本,但该结构加工难度极大。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加工工艺性,有利于批量生产时保证产品质量等因素。管益辉利于加工、测量,保证产品质量的角度,提出了上下箱体采用插口的分箱结构、用两个短圆销定位方式、定位销与定位孔采用过渡配合方式的设计建议。

为验证该结构的配合形式及定位方式,在拆、合箱后能否保证设计精度及功能,管益辉从2014年冬天开始,加工完成了全部“复兴号”的试验轴箱体。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不断实验各种参数,并整理给工程设计人员,联系高校等科研部门进一步优化、确认、提炼成果,经过多次论证,分体式轴箱体全部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

经过多年试验攻关,管益辉带领团队建成了国际领先的轴箱体柔性生产线,实现了轴箱体柔性化批量生产,攻克了分体式轴箱体加工难题,实现动车轴箱体全面国产化,复兴号高铁全部应用了该产品,打破了进口依赖,推动了全国高速动车轴箱体加工技术进步,为复兴号高铁装上了国产的“膝盖”,让“中国制造”在中国高铁的转向架上更加闪耀。目前,该项成果已获25项专利,累计创效4.65亿元。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2021年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特等奖,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二等成果。这让管益辉深感无比自豪,又倍感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管益辉将和他的团队一起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奋力奔跑、一路向前。

关键词:

娱乐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