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从《风吹半夏》里的“废钢江湖” 窥探浙江时代记忆碎片|全球简讯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琬琪 孙一鹏

最近的热播剧《风吹半夏》让钢铁行业着实火了一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女主角许半夏经营的废钢生意更是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

其实,废钢这门生意,不仅见证了主人公许半夏的成长,也穿插在浙江钢铁工业发展70余年的岁月长河里。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传记作者彼得·克拉斯曾说,“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今天,就让我们从一块小小的废钢一窥浙江的某个时代碎片。

废钢怎么做生意?

剧中许半夏是做进口废钢生意的。

废钢和废铁(以下简称废钢)是指工业生产、建筑工程、生活中淘汰或者损坏的,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旧钢材料。

由于矿产资源的生产力有限,且生产方式不可持续,而钢铁行业本身又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因此除了铁矿石的开采与加工,废钢也成为了钢铁的主要原材料。

但废钢进口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剧中许半夏能够从事废钢进口的关键原因有两个:

一是整个70年代~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规模和固定投资持续增长。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1978~1992年间,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1992年的钢产量更是突破了4000万吨。

投资加大了,产能提升了,废钢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二是这一时期,国家对废钢产业的管理逐渐规范化、市场化。

从1976年开始,废钢逐步被纳入到了计划经济管理范畴内,国家专门成立了从事废钢管理的机构。到1986-1995年之间,废钢开始迈向市场化、产业化。从1996年起,废钢产业快速发展,行业日渐规范。

正是有了市场准入这个大前提,主人公许半夏才有从事废钢进出口项目的资格。

浙江的“废钢往事”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曾经钢铁产业的发展寄托着经济腾飞的愿望。

1956年,国家提出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内地均要发展钢铁企业。就在第二年,杭州的半山脚下迎来了浙江的第一批建设者,建立起了浙江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杭钢,炼出了浙江现代工业的第一炉铁水,结束了浙江钢铁历史的空白。

然而半山本身没有矿区,炼钢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都需要从五湖四海采购,废钢材更是短缺。当时的废钢更多是通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收集,但是通过民众力量收集的废钢往往质量并不理想,有时候还要想办法去别的地方弄到钢材。

1957年,浙江的钢铁行业提出“勤俭办厂”的口号。那年《杭州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就曾经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在工地的空地上,堆放着不少废钢板和废钢材。我打听后,才知道是这么回事:去年动工时,面临着钢板、钢材供应不足的大困难,职工们就想办法到石景山、上海等地搞旧高炉和海底沉船的钢板、钢材。”

从2002年杭州开元路以北、将军路以南的人民大会堂的拆房现场也可以看出50年前钢材的匮乏程度。当大楼被拆开时,在瓦片的包裹下,建筑的内部居然是裹了稻草的一簇簇毛竹片。

不过,80中期以后,浙江钢铁市场开始腾飞,缺钢少铁不再是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

1986年,一个占地一万八千多平米的废旧钢铁市场在黄岩县崛起,该市场由路桥的八百多位农民创建,用以经营废钢次料交易。

除了为国家缴纳了230多万元的税金,以及97万余元的管理费外,这类钢铁市场的崛起也意味着浙江钢铁工业的产业链上游,开始走向规模化、市场化。

上游如何哺育下游?

1991年的春天,浙江丽水遂昌县物资局所属的一家收购废钢、经营钢材的公司,利用已经倒闭的硅铁厂,办起了一家以废钢为原料的集体所有制小钢厂。

也正是有了早期生产充分利用废钢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意识,才有了后来全年销售额5.6亿元的国内最大钉丝生产企业——遂昌钢铁总厂。

小小的废钢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当我们迈入新时期,当低碳环保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废钢回收利用将为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降碳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国际回收局(BIR,为全球主要废旧物资回收统计研究机构)资料表明,回收1吨废钢,可以节省62%品位铁矿石1.77吨、煤0.63吨、石灰石55千克、电642千瓦时、石油287升,同时减少固体排放2.3立方米。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未来五年内我国废钢应用比例要达到30%的水平,废钢使用水平依旧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节能降碳减排,废钢铁行业将持续发力。

《风吹半夏》已经大结局,但浙江钢铁行业的发展仍在继续。

我们总会说“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也从不缺少不同时代的现实烙印。那些像许半夏那样善于发现市场、挖掘市场和利用市场的前行者,或许又会在未来创造一部全新的《风吹半夏》,再次回望现在的激情岁月。

关键词: 钢铁工业 钢铁市场

娱乐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