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焦点短讯!走在前 开新局

行驶在平整的公路上,远处一座座风力发电机错落有致,宛若一条白色巨龙蜿蜒盘旋;站上滩涂边的高楼,眼前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有序,犹如一片蓝色海洋波光闪耀......这成为了河口大地上除油井外一道新的亮丽风景。而这些新“景致”正是这座有望成为全省首个碳中和之城的“蝶变足迹”。

近日,东营市“走在前 开新局”行进式采访活动走进河口区。黄三角早报·齐鲁壹点记者带大家近距离感受这座化石能源之城的“双碳”蝶变。


(相关资料图)

资源带项目:新能源年发电量超全社会售电量

河口区依胜利油田而建,境内石油地质储量21亿吨,天然气储量170亿立方米,2020年原油产量达到1100万吨,储量和产量均占胜利油田的5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化石能源大区。而当地也因此发展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为重要支柱的工业体系。

然而,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这种“双高”产业结构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地主动作为,提前谋变。河口去出台的《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新能源产业列为河口区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四梁八柱”之一。

而这样的决策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基于当地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据介绍,河口区是全省土地储备面积最广的县区,现有未利用地44.34万亩,可开发新能源发电规模达22GW,相当于一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其中,115米高度年平均风速7.7-7.8米/秒,年平均2715小时日照时数,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实现平价开发的区域。

有资源才能有发展项目的基础。光伏板上清洁发电,板下高效生态养鱼,光伏发电与生态养殖有机结合。这一幅和谐生态美景图,正是当地立足风能、太阳能优势重点打造的风光渔储“四位一体”示范项目——唐正高效风光渔储示范项目的生动写照。

该项目负责人姬长江介绍,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全国首个无需国家补贴光伏发电市场交易项目。项目总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500MW光伏发电,1.1万亩渔业养殖,配套20MW储能。截至目前,500MW光伏发电已并网发电400MW,剩余100MW年底并网运行。届时,年发绿电7.5亿度以上,节约标准煤22.5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4500吨。

据河口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当地积极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像类似的重点项目,今年在全力推进重点建设的还有8个。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河口区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1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8亿度,已超过全社会16.4亿度的售电量。

链条促产业:新能源全产业链已初步构建成型

走进山东中车大功率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总装产线建设项目现场,定子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进行定子嵌线施工。而这些定子、大型直驱电机正是风力发电的重要装备,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当地新能源项目的不断增加,产业链上伸下延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例如,当地统计局在《河口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就提到,据以目前的电网接入条件,不能满足“十四五”期间新增新能源装机的发电量上网。

当地在发展新能源产业之初就提出了“新能源+”的发展思路,坚持一体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统一规划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力打造较为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

而这个刚完成一期建设的山东中车大功率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总装产线建设项目正是风能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为完善风电产业布局,山东中车电机有限公司正在进行二期项目建设,新建电机总装厂房、库房各一栋,新上实验拖动装置、震动测试仪、轴承加热器、搅拌式混胶装置等生产设备。

项目建成达产后,实现年新增100台4.XMW直驱风力发电机和400台8MW及以下风力发电机定子的能力,整个厂区形成年产500台4.XMW及以下发电机整机和1000台8MW及以下各机型定子生产能力。

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河口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在规划建设6000亩、总投资20.1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园基础配套设施项目。目前,总投资40.50亿元的金风科技、中车集团海上装备制造项目先后落户产业园。力争利用3年时间,率先在全省建成“海上风电零碳产业示范园”。

此外,当地还依托未利用地,着力建设渔光互补、风光互补及“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清洁能源供热等产业示范项目,并逐步延伸布局制氢、储能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据介绍,截至目前,当地已先后引进中车电机、瑞致新材料等风电设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已初步形成资源开发、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转型调结构:种业创新土地改良新动能显成效

实现“双碳”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除了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外,河口区还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动能转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种业、现代畜牧等现代高效农业以及高效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河口区立足当地盐碱地实际,大力推动种业创新和土地改良。在“鸣翠人家”百合全产业链项目现场,黄三角早报·齐鲁壹点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新式大棚中在对百合种苗进行栽种相关作业。

据介绍,该项目正是当地瞄准种业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招商来的重点项目。项目分三期建设,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培育耐盐碱百合种苗20亿株,发展盐碱地大田百合10万亩,年产鲜百合10万吨。项目力争利用2-3年时间,培育耐盐碱百合新品种2-3个,达到在含盐量4‰到5‰的土地上亩产1000公斤鲜百合。

在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记者看到试验盐碱田中的大豆已开始进入结荚期。据项目负责人高林介绍,依托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优势资源,引进科研院所优势力量和育种栽培专家,大力培育适应更高盐碱度的大豆等新品种。计划到2025年繁育耐盐碱优质大豆新品种3个,发展耐盐碱豆种基地2万亩,年加工培育优质耐盐碱豆种1000万斤。

而在现代畜牧业方面,河口区建成了三大万头奶牛牧场、万头肉牛养殖、百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富友联合澳亚乳业有限公司建成了省内单体日处理能力最大的高端乳制品加工厂,打通了产销流通最后一公里,乳业“种、养、加、销”一体化闭环式乳业全产业链逐渐成型。

在发展电商、物流方面,河口区电商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规划布局河口区电商产业园,由山东易谷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城东物流园项目将实现商贸物流及电子商务新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市场业态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形成城乡聚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创新助绿色:一座碳中和的未来之城正在走来

除发展新能源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以外,对原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同样也是推进“双碳”发展的重要方式。

据介绍,2021年,河口区因手续不全等原因,关停21家化工企业。今年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有5家实现转型发展。总投资18.23亿元的30个技改项目开工23个,技改投资增长87.6%,位居全市第1位。

河口区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是原则、等量替代是例外”的总量控制刚性要求,以总量作为限制,倒逼企业采用高效污染治理设施,降低排放将排放浓度。先后为富海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富宇化工双酚A等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提供了充足要素保障,有力助推了全区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河口区坚持用创新突破的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崛起。扎实开展新一轮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累计实施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38个,1-7月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水环境治理指数位居全市第1位。

在城市供暖等能源供给结构方面,河口区充分发挥当地地热资源优势,全区已实现地热清洁供暖80万平方米。当地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全省第一个地热源供暖城乡一体化城市,建成“地热为主、多能互补”模式的清洁供暖体系。

随着能源供给与消耗的数量和结构变化,河口区距离“双碳”目标越来越近。据介绍,当地正在全力推进的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项目已列入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容量5.7GW,建成后年发绿电86亿度,可为全社会节约标煤25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93万吨。可使河口在全省率先实现碳中和,建成全国知名的新能源示范区。

一座碳中和的未来之城正在向我们走来。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 全产业链 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