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大半年,海底捞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
8月14日晚,海底捞发布公告称,预计2022年上半年收入不低于167亿元,同比减少不超17%;预计上半年净亏损2.25亿元至2.97亿元。
海底捞今年上半年仍未扭亏为盈,但相比去年下半年高达42.5亿元的巨额亏损,亏损幅度已经大幅收窄。
持续亏损的主因是,海底捞仍在为疫情期间失控的门店扩张买单。到目前为止,门店数量相比去年年底减少了150家,且关闭门店多集中在两年前大举扩张的三线及以下城市。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海底捞进军县城策略的失败。
不过,一个更让投资者担忧的问题是,海底捞的营收水平,回到了三年前。
即便是在曾经最春风得意的一线城市,海底捞的经营状态也越发艰难。疫情影响、消费 降级的大环境下,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年轻群体外出就餐比例减少,选择中高端的餐饮消费也更加谨慎,论吃火锅,海底捞也算不上性价比之选。
更关键的是,在行业普遍承压和竞争对手的围剿之下,海底捞似乎依然没有为主营业务的增长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菜品和口味的创新、门店效率的提升等。反而在对手的比衬、收缩的压力下,本来作为“招牌”的海底捞服务,也开始遭受质疑,有部分消费者反映,从“过度服务”变成了“服务不到位”。
短板没有补齐,长处又遭重击,多重危机下,留给海底捞“自救”的时间还有多少?
半年关店150家,海底捞还没止损
日前的公告中,海底捞把亏损的原因归为两个,其一是部分门店关停,海底捞上半年发生的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约2.55亿-3.27亿元。
致亏的另外一方面原因则是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
而疫情不但拖累了海底捞的盈利,还把它的收入规模“打”回了三年前。
今年上半年不低于167亿的收入,规模甚至不及被逆势扩张严重拖累的去年同期。去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201亿,实现盈利9650万元。
而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来看,三年时间里,海底捞的净利润暴跌至少114%。
海底捞在公告中提到,今年3月到5月,大陆地区新冠疫情反复,若干餐厅在一段时间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员工成本产生。随着疫情逐渐缓和,6月以来其门店经营表现月度环比已经明显好转。
关店致亏说明,今年上半年,海底捞依然在为此前的盲目扩张买单。
两年前,海底捞在疫情下选择逆势扩张,于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新开出662家门店,接近截至2019年年底的门店总数。
海底捞显然错估了疫情形势,大规模开店下成本大幅增加,新开门店业绩不理想,更拉长了回本周期,导致业绩深陷泥潭。
去年11月,海底捞终于作出止损的决定,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并启动“啄木鸟计划”,称若门店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店。
据海底捞2021年业绩公告,其年内关闭了276家门店,到年底门店数量为1443家,其中,在中国大陆,一线城市门店248家、二线城市522家、三线及以下城市559家。
窄门餐眼显示,海底捞现有门店1293家,对比去年底减少150家,其中,一线城市231家、新一线城市389家、二线城市280家、三线及以下城市373家。从这份数据显示的新开门店情况来看,今年前七个月,海底捞仅新开店15家。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海底捞关闭了大量三线以下城市的门店,而这正是海底捞曾经试图通过逆势扩张快速占领的下沉市场。
![]()
作出“抄底”决定后的一年时间里,海底捞超一半的新店,都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多达344家。
但这些门店的业绩并没有达到预期。三线及以下地区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更低,客单价本就更低,随着门店布局密度显著提高,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影响,单店翻台率也快速下滑。
2020年年中,海底捞在三线及以下地区门店的翻台率还有3.6,甚至高于一线和二线城市的3.0和3.5,到2021年年中,就已经降至2.9,低于一线和二线的3.0和3.1。
2021年,其新开门店的整体翻台率,也从上一年的2.8下滑到了2.4。这也拉低了海底捞整体的平均翻台率,从2020年的的3.5降至2021年的3.0。
有证券机构曾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即意味着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今年上半年的翻台率尚未披露,但从此次透露的营收同比下滑和持续亏损能看出来,海底捞的“自救”仍未结束。
人们为啥不爱吃海底捞了?
“吃不起”
海底捞预告上半年仍要亏近3亿后,“人们为啥不爱吃海底捞了”登上微博热搜。这一话题下,最多的回答是“太贵”“没钱”“吃不起了”。
实际上,自疫情以来,海底捞一线、二线及三线以下城市的人均消费价格,均在持续下滑。从2020年年中到2021年年底,分别从118.1元、107.4元和101.8元,下降至11.8元、101.7元和95.7元。这两年时间里,以半年为一周期,海底捞整体人均消费额分别是112.8元、110.1元、107.3元和104.7元。
但这并非因为海底捞菜品单价降低了,相反,这两年,海底捞频繁被曝出“变相涨价”。
2020年4月,在网友曝光菜品涨价后,海底捞公开回复媒体称,此次菜品价格调整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但消费者“不买单”的声音,令海底捞只能道歉并表示恢复原价。
2021年3月, 海底捞又因为把小料里不限量供应的牛肉粒换成植物蛋白产品“味伴侣”引发热议,被指“失去了灵魂”。
2021年10月,有顾客曝光,海底捞一份72元200g的毛肚,实际重量只有138g,海底捞对此解释称是因为“产品特性导致水分流失”。2022年3月,海底捞又因为“41元半份毛肚仅7片”引发争议。
常居北京的90后悠悠,是火锅的狂热爱好者,她向开菠萝财经展示了自己近五年的北京海底捞门店就餐订单,明细显示,包括锅底、小料、菜品在内均在持续涨价。
其中涨价最明显的是2020年,小料从9元涨到了10元,三鲜和清油的双拼锅底从78元涨到了82元,捞派黄喉(半份)从26元涨到了31元,捞派豆花(半份)从14元涨到了16元,招牌虾滑(半份)从32元涨到了37元。
对她来说,因为价格上涨而菜品、口味却没有多大创新,海底捞已经不再是日常外出就餐的首选了。悠悠称,2020年之前,自己是海底捞的常客,“几乎每个月都会去吃一顿”,但今年到目前为止,她只去过两次海底捞,“一次是给朋友过生日,一次是父母来北京。”
即便菜品价格上调有成本增加的原因,价格涨幅没超过平均物价涨幅,但在消费 降级、收入波动的大环境下,消费者普遍开始减少外出用餐的比例,中高端餐饮的消费频率就更低了。
实际上,不只是海底捞,从多家餐饮企业上半年的财报来看,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快餐企业味千中国和中餐企业九毛九,净利润也预计分别同比减少约300%和70.4%;就连卤味巨头周黑鸭,都预计只有1000-2000万元盈利,同比下滑超90%。
与其他品类相比,火锅餐饮企业活得更艰难。与海底捞同属火锅品类的呷哺呷哺,预计2022年上半年营收约21.6亿元,同比下跌29%;预计净亏损2.7-2.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增幅高达474%-517%。
海底捞们的难题在于,火锅的标准化程度相当高,可复制性很强、加工过程简单。随着生鲜电商的发展和火锅食材超市的出现,消费者购买食材和火锅底料也很方便,更关键的是,在家吃火锅,成本比外出就餐便宜很多。
如此一来,撇开消费水平有限的二三线城市不说,即便在一线城市,海底捞也不再是吃火锅的性价比之选了。
海底捞还能挽回年轻人吗?
一边是消费降温,一边是收缩自救,多重危机下,海底捞的“老毛病”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凸显。
有餐饮行业分析师曾向开菠萝财经表示,影响餐饮品牌口碑的三大因素,是口味、服务和性价比。但海底捞多年来在口味和产品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爆款,价格却在不断上涨, 性价比被认为越来越低。
而随着餐饮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海底捞的“招牌”服务,也明显地失去了吸引力。在餐饮消费中,服务更多是一种加分项而非必需项,当享受服务的新鲜感消失,消费者很容易不再为此买单。
在今年仅有的两次就餐中,悠悠明显感受到,海底捞曾经引以为傲的服务质量也有明显下降。“可能是因为员工减少了,也可能是疫情期间堂食暂停业务生疏了,感觉服务人员的反应非常慢,直接从‘过度服务’变成了‘服务不到位’。”
这并不是个别情况,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像悠悠一样,感觉海底捞的服务“越来越差”。
然而,在火锅这片红海里,海底捞的对手们,却正在虎视眈眈。
定位中高端、翻台率相当高的巴奴火锅,在拿到数亿融资后并没有加速扩张,而是集中进军一二线城市。窄门餐眼显示,今年到目前为止,巴奴平均每月新开店1家,分部在北京、武汉、合肥等地。
与海底捞客单价相当的楠火锅、小龙坎、谭鸭血、大龙燚、珮姐等川渝火锅品牌,则纷纷抢占二线市场,到目前为止,小龙坎、谭鸭血的门店都已经超过700家。这意味着,火锅消费者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选择。
价格更低的海底捞“平替”也在崛起,人均价93元左右的德庄火锅、贤合庄卤味火锅,已经在二三线城市把门店开到500家左右;62元的季季红火锅、66元的傣妹火锅、75元的秦妈火锅等,比海底捞更早在县城站稳了脚跟。
除了辣味火锅,细分品类的粤式火锅、海鲜火锅、椰子鸡火锅、虾火锅,开始抢夺消费者。捞王、七欣天已先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王婆大虾门店开到930家,仅次于海底捞;虾吃虾涮、淼鑫猪肚鸡、八合里海记等,也正在成为“换换口味”的选项。
与“老大哥”海底捞相比,这些火锅品牌要么在价格上有明显优势,要么在菜品上更有特色,要么在口味上更具差异化,不同程度地“拿捏”着海底捞的痛点。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成立社区营运事业部,形成“外卖+社群+直播+线上商城”的模式,卖起了预制菜、烤串、卤味和啤酒。这或许是疫情反复下弥补堂食空缺和填充居家消费场景的探索,通过副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没有错,但对海底捞来说,要重新挽回消费者、令投资者重拾信心,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快恢复主营业务的增长。
有分析师曾向开菠萝财经表示,除了向现代化管理机制转变,海底捞目前还亟需改善门店结构、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而且,在多重困境中,更要避免反复陷入节奏错配。
目前来看,在主赛道竞争中,海底捞还在艰难探索。
关键词: 海底捞半年报 海底捞盈利亏损 海底捞股价 怎么才能买到海底捞股票
百事通!新华全媒+丨福建:海上风电助力绿色发展 7月27日拍摄的福建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一角(无人机照片)。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位于福建省福清市,近年来,园区内的风电研...
天天快资讯丨28日收评:沪指跌2.25%再创阶段新低,两市飘红个股不足400只 财联社10月28日电,大盘全天低开低走,创业板指领跌,沪指再创阶段调整新低。盘面上,信创概念股相对活跃,雄帝科技20CM涨停,格尔软件、美利
“元宇宙”之路举步维艰 Meta三季度业绩持续承压 封面新闻记者朱宁元宇宙产业正在全球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作为最先开发这一概念的科技巨头,近期却让市场略显失望;从去年风风火火地改名...
世界看点:收评|三大股指集体下挫:创指跌超3%,沪指跌逾2%,两市超4500股飘绿 28日,A股三大股指继续震荡下探,跌幅较深。其中,沪指跌逾2%,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跌超3%,科创50指数表现相对较好,上午一度红盘,午后跌幅扩
实时焦点:重庆啤酒发布2022年三季报 销量、营收、利润继续全面增长 10月27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2年1至9月,公司继续实现销量、营收和利润三大指标的全面增长。为应对新冠
上海经济前三季度走出“V形”显著反弹 图为茂名北路周末限时步行街于近期亮相,石库门、复古车、露营帐篷组成的潮流市集,吸引市民参观体验。本报记者海沙尔摄“平稳开局、深...
无锡锡山发力智能制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江苏网讯10月26日上午,得发科高精密传动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在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街道举行,开启传动科技创新转型的新篇章。下午
环球聚焦:10月27日融资余额14525.68亿元,相较上个交易日减少9.49亿元 每经AI快讯,据交易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沪深两市的融资融券余额为15578 98亿元,相较上个交易日减少5 77亿元,其中融资余额14525
南海区西樵镇携手东方新蒙共建青年成才园 佛山新闻网讯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通...
【天天热闻】禅城区召开2022年选调生基层锻炼工作会议 佛山新闻网讯佛山日报见习记者贺勇...
世界快看:第十三届佛山车展拟下周开幕 实惠福利助力佛山车市年末再冲刺 佛山新闻网讯佛山日报记者梁炜健报...
全球新消息丨遏制违法用地,禅城出台“全链条”监管措施 日前,禅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