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白皮书调查显示,42%的老年人入睡时长超过半小时,失眠率高达21%。睡不好,成了老年人的普遍痛点。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回龙观医院睡眠门诊,医生徐海婷告诉记者,“疫情焦虑”也成了不少老人失眠的诱因。
睡不好是因为“想太多”
“这段时间天天失眠,麻烦您给我多开点助眠药。”一走进徐海婷诊室,年过七旬的朱女士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她想“囤药”。
朱女士告诉医生,北京出现疫情后,她几乎每夜辗转失眠,感觉自己浑身上下不舒服,担心自己被感染病毒。除了担心自己生病,她还担心自己缺药——“万一哪天,受疫情影响开不到药了,我可怎么办?”
在疫情的心理压力下,几天前,她突然出现了心慌、胸闷,“当时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家人立刻拨打120,将她送到附近的医院急救。但经过一系列专业的检查,她身体各方面状态都挺平稳,没什么问题。接诊的医生建议她,应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经徐海婷了解,原来朱女士一直患有焦虑障碍,但经过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比较平稳。“您突然出现的‘濒死感’,其实是焦虑的急性发作。您最近的失眠问题,也跟焦虑情况加重有关。”徐海婷解释,过度担心疫情是朱女士焦虑加重的诱因,也造成了睡眠的困难。朱女士白天就开始担心晚上的睡眠,这种担心其实就是焦虑,整日的担心再次加重了失眠的问题,失眠与焦虑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给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徐海婷为她开具了安全用量范围内的抗焦虑和助眠类的药物。但对于朱女士的情况来说,更重要的是认知层面的矫正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北京没有出现您担心的药品短缺的迹象,就算小区封控了,医院也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保证患者的用药需求。”医生的话,给朱女士吃下了“定心丸”。同时,徐海婷告诉她做好防护、积极接种疫苗对于防疫的重要作用,提醒她多看权威发布,及时了解准确的疫情信息,不要听信来源不明的疫情谣言,同时要注意自我“屏蔽”一些关于疫情的负面情绪。在户外通风场所适当增加运动量,积极跟家人、朋友沟通。
在医生的耐心开解下,朱女士意识到自己面对疫情有些过分焦虑,并开始注意进行自我调节。
帮孩子带孩子焦虑难眠
有一类老年人群在徐海婷的诊室十分典型,那就是帮儿女带孩子的老年人。疫情严峻时,他们的睡眠问题也更突出了。
“晚上睡不着,白天很疲倦,饭也吃不香,每天都非常累。”65岁的林女士是典型的迁徙老人,从女儿生下外孙,就从山东老家赶到北京来帮忙带孩子,到现在已经快4年了。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小外孙没法去幼儿园,林女士的育儿压力骤增。
小外孙三岁多了,一天比一天活泼、淘气,林女士感到“跟不上溜儿”。除此之外,听说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隐匿,这也让她陷入恐惧,“小外孙每天户外活动,跟同小区的孩子互动,万一被传染了怎么办?万一出了点闪失,没法跟女儿、女婿交代。”疫情加剧了责任感带来的心理压力,焦虑在林女士心里与日俱增,也让她时常夜不能寐。
近一周,因为单位在相关的封管控区域,林女士的女婿被要求居家办公了,这也让她感到不自在。再加上挂念家中老伴儿的防疫安全和日常生活,林女士寝食难安,除了睡眠问题外,还出现了情绪低落、胃口变差的情况,“除了带孩子,一动也不想动,什么也不想干。”
通过专业的问诊,徐海婷认为林女士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睡眠密切相关,因此她建议林女士首先应从行为习惯上进行改善和调整。
她指出,林女士应该与女儿、女婿进行沟通,让他们尽可能在育儿方面多出力,“至少晚上睡觉跟着父母,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老人改善睡眠质量,也更有利于建立牢固、良好的亲子关系。”
另外,徐海婷认为林女士存在“昼夜节律失衡”的问题——“白天在床时间较长,包括午睡、躺在床上休息等,会导致夜间睡眠驱动力下降,容易造成失眠问题。”她建议林女士,白天尽量缩短“在床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建议老人多进行户外运动,增加接受自然光照射的时间,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手机等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带来睡眠问题。“看孩子本身是疲劳的,许多老人会从电子产品中寻求一点放松和愉快,但如果这种放松是以睡眠为代价,那就需要进行改善和调整了。”徐海婷建议,如果经过行为的调整,林女士的睡眠和情绪问题仍改善不明显,可进一步进行药物的调整。
“胖人”打呼噜有时是种病
“有报道说,肥胖的人感染新冠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还有报道说,肥胖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效力。”虽然不能确认报道的可信度,但这样的说法给“胖人”刘先生留下了“心理阴影”。他认为自己这两年出现的睡眠问题,与此有关。
刘先生60多岁,身高1米7,体重190斤,身材有些肥胖。走进徐海婷的诊室,刚一坐下,他就直接提出了希望医生给他开些助眠药物的要求。
徐海婷仔细询问了刘先生的情况:刘先生晚间不仅入睡困难,还睡眠特别浅,经常睡一会儿就醒了。家人反映,刘先生打呼噜声音特别大,也经常出现打呼噜把自己打醒的情况。睡不着时,他情绪焦躁,反复出现“疫情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造成他白天疲乏、嗜睡,浑身不适。
“‘疫情焦虑’是加重您失眠的诱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徐海婷察觉刘先生有多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特点,推荐他进行睡眠监测,以找出症结所在。刘先生不太接受医生的建议,“我就是睡得不好,吃点药就可以了,还做啥检查啊?”
徐海婷耐心给刘先生解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睡眠相关疾病,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肌肉松弛度增加,气道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塌陷。塌陷较严重者就会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找到症结所在,对症治疗,一味服用助眠药物,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会加重睡眠中的低氧情况,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经过一系列的宣教,徐海婷终于说服了刘先生,进行了睡眠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刘先生的AHI指数(呼吸紊乱指数)高达15,确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过呼吸机治疗,刘先生夜间睡眠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得踏实多了。睡得好了,刘先生的“疫情焦虑”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徐海婷介绍,睡眠呼吸暂停不仅会带来夜间睡眠问题,也会影响老人在白天的情绪和身体状态。“睡眠呼吸暂停会使人长期处在一个低氧的状态,影响老人的情绪调节。很多老人烦躁、多疑、易怒,还有一些头疼、心慌等生理反应都与此有关,长期低氧还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
徐海婷说,对于存在相关症状的老人,一定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查,确诊病人应接受相应正规的治疗。
同时,她建议: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控制好体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与肥胖有着很大联系。”戒烟、戒酒,对改善阻塞缺氧问题也有效果。存在这种睡眠问题的老人,要慎用助眠、镇静的药物,“镇静催眠药物一般都会有加重睡眠呼吸阻塞的副作用,应遵医嘱谨慎使用。”同时,医生提醒,因肥胖或呼吸道狭窄而出现的睡眠呼吸障碍,仰卧会加重阻塞,“采用侧卧位睡觉或许会好一点。”
百事通!新华全媒+丨福建:海上风电助力绿色发展 7月27日拍摄的福建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一角(无人机照片)。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位于福建省福清市,近年来,园区内的风电研...
天天快资讯丨28日收评:沪指跌2.25%再创阶段新低,两市飘红个股不足400只 财联社10月28日电,大盘全天低开低走,创业板指领跌,沪指再创阶段调整新低。盘面上,信创概念股相对活跃,雄帝科技20CM涨停,格尔软件、美利
“元宇宙”之路举步维艰 Meta三季度业绩持续承压 封面新闻记者朱宁元宇宙产业正在全球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作为最先开发这一概念的科技巨头,近期却让市场略显失望;从去年风风火火地改名...
世界看点:收评|三大股指集体下挫:创指跌超3%,沪指跌逾2%,两市超4500股飘绿 28日,A股三大股指继续震荡下探,跌幅较深。其中,沪指跌逾2%,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跌超3%,科创50指数表现相对较好,上午一度红盘,午后跌幅扩
实时焦点:重庆啤酒发布2022年三季报 销量、营收、利润继续全面增长 10月27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2年1至9月,公司继续实现销量、营收和利润三大指标的全面增长。为应对新冠
上海经济前三季度走出“V形”显著反弹 图为茂名北路周末限时步行街于近期亮相,石库门、复古车、露营帐篷组成的潮流市集,吸引市民参观体验。本报记者海沙尔摄“平稳开局、深...
无锡锡山发力智能制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江苏网讯10月26日上午,得发科高精密传动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在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街道举行,开启传动科技创新转型的新篇章。下午
环球聚焦:10月27日融资余额14525.68亿元,相较上个交易日减少9.49亿元 每经AI快讯,据交易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沪深两市的融资融券余额为15578 98亿元,相较上个交易日减少5 77亿元,其中融资余额14525
南海区西樵镇携手东方新蒙共建青年成才园 佛山新闻网讯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通...
【天天热闻】禅城区召开2022年选调生基层锻炼工作会议 佛山新闻网讯佛山日报见习记者贺勇...
世界快看:第十三届佛山车展拟下周开幕 实惠福利助力佛山车市年末再冲刺 佛山新闻网讯佛山日报记者梁炜健报...
全球新消息丨遏制违法用地,禅城出台“全链条”监管措施 日前,禅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