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紧靠遵义、协同周边、融入成渝”为发展方向,以“中部带动、两翼突破”为战略路径,以工业倍增、城镇提升、农业提质、旅游提档等为具体抓手,奋力打造全国最具规模的方竹产业基地、新兴产业与传统工业并举的新型工业高地、渝南黔北最具品质的康养旅游目的地、遵义都市圈最具活力的特色城镇集群,加快建设富裕美丽文明新桐梓,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黑白”产业强壮工业筋骨
工业强则全县强。桐梓县牢固树立“工业强县”导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充分发挥工业经济“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全力推动工业振兴。
桐梓县境内煤炭资源储量达47亿吨,煤炭资源丰富,县内有贵州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贵州赤天化桐梓化工有限公司等工业用煤企业,煤炭需求量大,煤产业发展势头足。
“县内的用煤企业和民用煤,年消耗原煤380万吨以上,2021年实现原煤产量为100万吨,县内缺口280万吨,发展煤炭产业还是有一定的市场。”谈起煤炭发展优势时,桐梓县经济贸易局副局长罗鹏直奔主题。
如何实现煤炭产业升级发展,桐梓县接二连三有了新招。
稳住传统工业“基本盘”,以煤炭为基础,抓住县内和周边火电企业电煤紧缺市场,通过项目基金、社会投资等方式,推进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全力释放煤炭产能,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奏响发展强音。
“我们通过购买硬岩综掘机、大功率定向钻机、刮板输送机等设备,提高采煤效率。”桐梓县吉源煤矿矿长王中萍告诉记者,完成扩能技改后每年产能可达到90万吨。
吉源煤矿只是桐梓县进行煤矿扩能技改的一个缩影。为抓住煤炭产业“牛鼻子”,桐梓县立足招商引资、做好服务,推进煤矿转型升级发展。
目前,该县有7处煤矿正常生产,预计到今年底将新增投产煤矿6处,新开工建设煤矿5处,实现原煤产量150万吨,电煤保供125万吨。
立足煤而不唯煤。围绕用煤企业延链补链,成功引进石膏粉加工厂、加气砖厂,充分利用合理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工人正在赶制订单产品。王印 摄
在煤产业实现完美变身的同时,白酒产业也逐渐兴起。
2021年,该县提出把白酒产业作为工业振兴的优先突破口,按照“两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发展目标,把发展酱香型白酒产业作为抓工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瞄准一个产业便坚定前行,园区规划、招商引资、厂区建设……每一步都在稳定前行,力争实现从白酒原料种植到生产、存储、包装、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产业兴旺农业提质增效
方竹作为桐梓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现有面积突破100万亩,“山山有竹,四季有笋”的格局已全面形成,2021年竹笋产量5.5万吨。
但过去,该县一直以出售鲜笋和初级加工的干笋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较差,如何突破加工产品发展瓶颈使得效益持续提升成了关键问题。
为丰富方竹产品,该县围绕方竹产业做足精深加工文章,培育龙头企业挖掘发展潜力,通过加强“政校合作”强化科技支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了方竹笋加工质的突破。
目前,全县已建设水煮、速冻、烘干、即食等加工生产线12条,研发了无硫笋干、即食笋、零添加水煮笋、速冻鲜笋等10余款新产品,销往北京、重庆、浙江、广东等地。
“中国竹笋交易中心”项目也正在有序建设中,该中心建成后将以“云上方竹”为主题,打造方竹笋交易云平台、云仓,实现方竹产业科技研发、加工示范、产业引领、文化展示、研学科普等,让方竹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竹产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农业机械化率也在逐年提高。
为做好粮油生产,该县在狮溪等乡镇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实现机耕、机播、机插、机收,有效降低群众的生产成本,增加群众收入。
在桐梓县狮溪镇黄坪坝区,种植大户娄和平正在指导工人学习运用播种机培育水稻苗。不同于往年,今年该镇水稻种植将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水稻育苗、移栽、收割等都运用机械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
“通过机械化操作真的太方便了,大概还有两天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完成育苗,今年预计种植2000亩水稻,机械化操作加上技术人员的指导,今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娄和平充满了信心。
官仓镇产业兴旺。王印 摄
近年来,桐梓县全力构建山地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配套设施等,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支撑。去年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7.47%。
据悉,该县正聚焦粮油安全生产、重要农产品保供等重点,实施粮油单产提升、山地机械化攻坚、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农业生态安全等行动,全面推进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宜居宜业提升生活品质
“现在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空闲的时候到公园里散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生活品质都得到了提升。”每到空闲的时候,在桐梓生活的市民周女士都会在家附近的公园走走转转。
城市靓了,颜值高了,公园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新打卡地。
绿水、青山、美景,漫步桐梓,绿树成荫、河水清澈,公园广场功能完善,城市环境干净整洁,人们欢声笑语……这是该县近年来打造宜居生态环境的有力见证。
桐梓县城一角。王印 摄
过去,老旧小区脏乱差、农贸市场设施不齐全、排水管网不畅通、广场公园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该县聚焦群众急盼解决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管网改造等入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精准发力,补短板强弱项保民生,打造宜居生态城市。
“改造后的小区环境变好了,路面平整干净,房子后面的水沟通过处理后,没有往日的污水和臭气,环境越来越好了。”说起小区改造前后的变化,家住在桐梓县公安家属院的王小燕有说不完的话。
王小燕一家住在该小区已经30年了,因为住在一楼,房子后面的水沟时常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道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苦不堪言。“看到这种环境有时候真的不想在这里居住,很影响心情。”谈起过去小区的居住环境,王小燕直摇头。
但经过改造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车位整齐划一、环境干净整洁,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始终坚持‘改造一片、完善一片、提升一片’的工作思路,全力围绕‘基础建设有亮点、功能配套有看点、环境布局有特点’的要求,着力为小区居民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功能配套残缺、生活环境脏乱的疑难问题,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桐梓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娄进说。
为持续提升城镇品质,该县重点推进存量棚改项目、安置还房、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项目建设;加快谋划并实施一批城市供水、供气设施新改建项目,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等,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城乡人居环境。
据悉,该县还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消费短板,吸引各类资源要素集聚,推动两区中间地带产城融合,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旅游提档游客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桐梓县接待游客147.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84亿元。今年有12个旅游地产项目。
数据的背后凸显了桐梓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
自2006年以来,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气候宜人等催生了桐梓县火热的旅游经济,发展势头一年比一年火爆。
这段时间以来,为迎接游客提前做足准备,给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桐梓县九坝镇正忙着组织人员对乡村旅馆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质量,丰富旅游业态。
杉坪景区。 刘世平 摄
“我们通过引导群众建立自治组织,鼓励涉及乡村旅游的村组以相对集中的模式,建立乡村旅游协会筹集资金,对健身步道、破损路面等公共区域进行维修升级,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桐梓县九坝镇副镇长杨麒麟说,旺季时有5万多游客涌入九坝镇避暑纳凉。
随着涌入桐梓的游客不断增多,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促进旅游产品提质、产业增效、服务优质,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县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打造以休闲度假、森林康养、温泉疗养为主的康养旅游品牌,推动“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消费层次,推动从季节性康养向全年康养转型,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同步升级景区景点精品游,以“渝南黔北区域旅游联盟”为平台,打造跨省旅游精品线路;提档乡村旅游品质游,继续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提档升级一批乡村旅馆,打造一批高端民宿、星级客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该县以景区景点游、红色文化游为依托,全力推动旅游转型提档升级,加快推动文旅融合。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游,大力挖掘、整理和开发该县红色文化资源,培养一批红色讲解员,梳理红色精品线路,实现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备,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
如今,全县旅游景点和乡村旅馆星罗棋布,有杉坪景区、水银河大峡谷、小西湖等景区,有枕泉翠谷、兴茂等高端旅游度假区,还有众多的高端民宿酒店、精优品客栈和星级农家乐,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旅游需求。
三月初,狮溪镇连片油菜花竞相开放,吸引不少游客郊游踏青。令狐程邻 摄
多举措提升干部履职能力
“通过前段时间的培训学习,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明确了重点,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3月初,桐梓县委组织县处级、科级领导干部近百人到贵州长征干部学院,开展领导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参加培训的干部纷纷表示,下一步,将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工作中,坚决把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近年来,该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意识形态、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网络舆情等方面对干部进行培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水平和处理工作能力,激励党员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中实干担当,助推乡村振兴。
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乡村振兴后备力量培训、基层组织工作业务培训……一次次内容精准对味的“集中充电”,立足当前工作需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干部的工作专业性。
同时,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选好用好驻村工作队伍,扎实推进“双培养”工程,深入推进“五在乡村”党建品牌创新实践,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娄勤丽
编辑 李洋
二审 钱诚
三审 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