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果说工业是深植六盘水历史的基因,企业就是六盘水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4月20日,六盘水市2021年度新型工业化表扬激励大会召开。会上,一批获表扬激励的企业和管理人员代表发言。回溯企业发展履痕,探寻破浪扬帆密码,我们深入关注。
4月20日,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一片热火朝天的喜人景象:600米生产线上,炉火正旺,火红的钢坯经一次次轧制成材、成捆,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
作业区内,庞大的生产机器昼夜不息,高速运转着,头顶蓝色安全帽、身着灰色工作服的工人们亦片刻不闲,机器不停人不停,他们四班三倒在岗位鏖战正酣。
同样是在这一天,六盘水市2021年度新型工业化表扬激励大会召开。会上,作为2021年度工业发展十大企业,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接过荣誉奖牌,并分享发展经验。
“2021年,水钢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发展大局,内强管理,外拓市场,企业经营能力、竞争实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11亿元,上缴税金3.78亿元,企业盈利1.84亿元,带动了省内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水钢副总经理罗达勇捧出亮眼“成绩单”。
数字背后,是水钢2021年精彩的发展故事。每一个数字,都在这张成绩单上折射着夺目的光环。这是一张科学发展的成绩单,一张攻坚克难的成绩单,一张自主创新的成绩单。
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绿色水钢——
一是不断加大绿色工厂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原燃料堆场大棚封闭、焦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系统提标改造、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等环保项目,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受控,保持区域空气质量优良。二是有序实施节能降碳提升改造,先后完成超高温超高压发电机组、3#高炉干法除尘及TRT升级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自发电率达67.68%。三是全力推进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利用,铁元素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50万吨废钢回收加工项目获工信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资质,被行业协会授予“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示范基地”称号。
坚守安全底线,建设安全水钢——
一是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落实安全责任制,持续推进隐患排查整改。二是坚决对违章事故隐患“零容忍”,将少人、无人、多监控、多远程、少作业的本质化安全管理从源头解决问题降低安全风险。三是持续推进“安全双控”体系升级,开展班组安全达标创建等活动。累计识别岗位风险清单10825项,建立1907个岗位35213条岗位责任制清单。四是坚持开展“安全日”活动,实施领导干部下基层一线专项辅导,加强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全员事故防范能力,其中开展车间月度安全专题例会现场辅导78场次,开展安全管理、环保法律法规、消防知识培训共计20期,公司领导带队开展“四不两直”安全生产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形成安全管理闭环,全年百万工时伤害率为0,职业病发病率为0,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
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品质水钢——
一是坚持“高、精、优”产品定位,推进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着力攻克“卡脖子”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难关,全年获国家专利局授权专利29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1项。三是着力开展新技术应用,其中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合作与应用已入选工信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并经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鉴定为“国际先进”。
坚持智能化提升,建设智慧水钢——
一是完成生产制造、能源管控、智慧印章等业务与信息化深度协同融合,初步实现“流程在数据运行中得到规范,权力在数据运行中得到监督,效率在数据运行中得到提升”,系统应用和数据管理及分析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持续推进无人值守、皮带系统升级、智能机器人、5G通讯场景应用等智能化项目,优化岗位定员200个,2021年实物劳产率达到791吨/人·年。
坚持融入地方,建设和谐水钢——
一是履行国企责任,助推乡村振兴。向4所村小学捐赠“博爱图书室”,资助大学新生15人,走访慰问困难群众53人次,张家相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二是秉持开放理念,增进相互了解。挖掘文化资源“富矿”,开展水钢“开放日”活动24期,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团体1000余人。三是贯彻落实地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水钢医院获评“三甲”综合医院、水钢技师学院办学规模突破10000人、六盘水城市供热面积达到128万m2、水钢物流美团优选、农村物流等业务助力黔货出山和乡村振兴,非钢产业城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四是贯彻“项目为王”理念,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焦系统结构调整、石灰石矿山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晗
编辑 聂建云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