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成都自贸试验区五周年成绩单: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8231.14亿元

封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

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挂牌五周年。

成都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至2022年3月底,累计新登记企业18.86万余户,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8231.14亿元,其中累计新登记外资企业1685户,累计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787.29亿元,在全市占比分别为24.4%、43.8%,以不足全市千分之七的面积贡献全市四分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近二分之一的外资企业注册资本。挂牌成立至今五年时间,成都自贸试验区实现了从“内陆腹地”向“前沿高地”的华丽转身。

自贸试验的故事,核心是制度创新

近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发展迅猛,截至2021年底,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7.1万户,相较于2017年数量翻了一番。为何企业喜欢落户成都,市场活力不断被激发?原因可能就藏在这组数据里:截至目前,《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赋予成都自贸试验区的155项改革试验任务,已实施154项,实施率达到了99%。

五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感可知的成果。结合成都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212项,探索形成了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51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全省。其中,2021年“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随着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成都自贸试验区创新因子不断被激活,连续三年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片区城市首位。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五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持续推动扩权赋能,3批146项省级和23项市级管理权限直接下放,包括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改革,首创施工许可豁免制、排水许可豁免等举措,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审批效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五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依托国家级开放平台,争取到“安智贸”试点、飞机融资租赁、外资增值电信业务等差异化开放政策实施,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等一批重大开放平台载体建设陆续投运,四川天府新区获首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重头戏之一,五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截至目前,成都自贸试验区内证券期货机构65家,银行保险持牌机构224家。成功落地西部首个航空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资金池,15家企业集团开展外汇资金池、9家开设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数量居于中西部前列。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从2017年的608.9亿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459.64亿元。深入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创新,中欧e单通2.0版本实现“一单制”单据线上签发和纯信用线上普惠融资两大功能融合,截至2021年累计签发提单超9000单,涉及金额近6亿元。2019年5月,四川首单飞机租赁业务落地,截至2021年底,航空租赁产业规模近50亿。

据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2020-2021年度,成都排名第三批自贸试验区“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第一名,排名全国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第四名。

五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积极参与川渝自贸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推动首发中欧班列(成渝),2021年开行超4800列,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分之一,与川内市州协同联动共建全川“亚蓉欧”产业基地,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省内货源占比超75%。成都、重庆海关推动“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支持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贸易融资;实现两地法院跨域立案,促进裁判尺度统一;协同构建两地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准入服务系统,推动营业执照“跨省通办、异地打照”;联合推进便捷办税,推进20项川渝通办涉税事项落地生根。

关键词: 自由贸易 注册资本 外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