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5位本科生设计出能运行Linux系统芯片

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5位本科生,主导完成了一款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设计并实现流片。在芯片上能运行Linux系统,支持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大家都知道CPU芯片是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型的产品,没想到几位本科生也能搞定,确实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

RISC-V是一个基于精简指令集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该项目2010年始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许多贡献者是该大学以外的志愿者和行业工作者。这种芯片特点是小型、快速、低功耗和模块化设计。也是基于这些特点,才有可能由5位本科生,而不是庞大的研发团队来完成。在x86-64架构和ARM架构均得不到授权的情况下,以后国产芯片极有可能就是采用RISC架构了,这几位本科生选择方向还是对的。

新闻中有几个细节还是要注意,“主导完成”意思是还有他们以外的技术支持,也就是说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团队,起码有老师参与。现有条件下,靠几个天才爆发式的一下超越成熟行业多年的积累还是不大现实。“支持基本的输入输出”也就意味着仅仅是运行了系统,可以支持键盘、显示器这些,但肯定是不能实用,更不能商用的。

国科大去年的录取通知书上就镶嵌了一枚龙芯芯片,他们培养优秀人才攻克芯片难关的愿望非常强烈,特别是现有中美贸易战的形势下,被卡脖子的芯片更是让这种愿望变得迫切。虽然设计芯片的能力其实国内并不太差,但还是需要培养后续的人才,这种做法应该是支持的。但芯片生产能力方面,也需要投入,不仅是光刻机,还有光刻胶和EDA软件这些很多方面也亟待攻关。

中科院主导的龙芯虽然量产,但采用的是美国美普思科技公司授权的MIPS架构,当年未经美普思公司的授权,遭到侵权的控告,2009年才得到正式授权,现有的中美贸易摩擦形式下,估计后续授权情况不太乐观,中科院估计有转型为开源架构的想法了。

希望国科大、中科院除了做好研发,也要尽快与相关企业(哪怕是民企)合作,推出具有商用价值的芯片产品,有条件还要研发上下游产业链上的瓶颈(当然不可能由他们全部来完成,其他大学和科研单位也要投入),只有商用后才能让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及靠收入来支持持续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想想最近不太顺的英特尔每年的研发投入13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量可不是小数目,光靠财政拨款年年都要这样投入,那是不现实的。

我只会用电脑,不懂芯片,更不懂架构这些太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但能否再向前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架构呢?开源的美国架构是否安全,也要考虑。切不可图方便,侵权的事还是不要再做了,那样不正好被别人抓住把柄。

关键词: 本科生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