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文

建行副行长章更生:科技赋能普惠 “大象”也能跳舞

时间:2021-10-13 14:29:46来源:经济参考报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持续,传统的大型商业银行由于信贷方式等原因,服务小微企业更是存在诸多难点,被视为“让大象跳舞”。

不过,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大企业、大客户金融脱媒趋势明显,金融新生业态快速渗透,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也逐渐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共识。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章更生近日在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活动上表示,近年来,现代科技发展推动社会生产、生活快速向数字化迁徙,数据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也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大型银行只有将数据作为资产来经营,通过数字应用和科技赋能,围绕数字、平台、生态、赋能,持续推进自身经营模式的创新与升级,才能跳出普惠金融最强好声音。

难题待解:服务小微的大行之道

小微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从需求端看,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从供给端看,体现为信息获取难、信用发现难和需求对接难,银行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较高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为破解这些难题,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从国内来看,全国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约有4000家,在服务小微企业和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大型商业银行要服务小微企业,就像是让大象跳舞,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章更生说。

章更生指出,主要问题有三方面:

一是不愿跳。大银行长期以来服务于市场的大客户,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信贷投放,单户规模大,收益见效快;相对而言,大企业经营规范、风险好控制,大银行自然不愿意躬身入局、一粒一粒地拣芝麻。二是不敢跳。小微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不到3年,抗风险能力与大中企业相比,的确比较弱;而且传统上要防好风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面对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管理难度大,大银行的基层机构不敢触碰。三是不会跳。小微企业融资一直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的瓶颈,而大银行传统的信贷方式,是针对大中型企业特点建立的,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很难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当信用状况无法判断时,传统的解决方式就是让企业补充大量的材料,或提高申贷门槛、要求押品进行增信等,导致信贷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大象到底能不能‘跳舞’,这已成为一个传统大型银行正在面对、亟须解决的课题和时代命题。”章更生说。

科技赋能:重塑大行普惠金融优势

事实上,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大企业、大客户金融脱媒趋势明显,金融新生业态快速渗透,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大势,也成为各机构的共识。例如,建设银行就主动转型,明确提出把普惠金融作为全行发展战略,这既是作为国有大型银行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也是培育新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开拓市场的现实选择。

章更生指出,实际上,大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有着先天的独特优势,可以总结为五大优势:一是网点优势。传统银行经过多年的持续经营和市场深耕,建立了庞大的网点体系和众多的客户经理等专业人才队伍,能更好地贴近客户,这是大银行最大的优势。例如,建设银行在全国有一万四千多个网点,目前有96%可以开办小微信贷业务。二是资金优势。大银行资金体量大,通过专项信贷规模安排,可以足额满足客户融资需要,覆盖广大的市场需求。三是供应链生态优势。市场上的大客户、头部客户资源主要集中在大银行。它们的供应链上下游集聚了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形成了巨大而丰富的供应链生态。依靠和大客户间的合作关系,大银行可以“以大带小”,批量服务上下游小微客群。四是风控优势。大银行一直注重风控体系的建设,在风控人才、风控技术、风控工具等方面有良好的积累。五是科技优势。做小微企业业务,需要线上化、智能化,而这需要以科技为支撑。大银行的科技力量是小银行无法比拟的,例如,建设银行的科技人员有1万人规模。

而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对大银行的原有优势进行了进一步催化和赋能,实现了重塑和最有效的发挥,形成1+1大于2的质变效应。章更生表示,首先,银行业一直是推动科技应用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具有良好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其次,在得数据者得天下的今天,大银行实际上拥有最真实、最海量的数据积累,具备了数字化发展的内核。第三,大银行具有大投入的能力。目前,市场上各大银行都把金融科技作为推进战略,科技投入的占比越来越高。运用科技赋能金融,成为前瞻性的共识和趋势。通过金融科技的赋能,银行的转型和再造能力大大提升,为“大象起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方共赢:持续推进经营模式创新与升级

近年来,现代科技发展推动社会生产、生活快速向数字化迁徙,数据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也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章更生表示,大银行只有将数据作为资产来经营,通过数字应用和科技赋能,围绕数字、平台、生态、赋能,持续推进自身经营模式的创新与升级,才能跳出普惠金融最强好声音。

一是发展数字普惠,推进供给模式创新。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资信不完整、难真实的痛点,首先是改变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客户经营行为、结算行为、纳税行为等海量数据的挖掘整合应用,为客户进行全息立体画像,就可以为广大的小微企业发现信用、重构信用。其次要改造原有的作业流程。传统信贷业务的客户评价、审批、放款等流程环节,大量依靠人工作业,耗时长、效率低。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数据信息自动采集、模型自动评价和标准化机控,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大幅提升效率。

例如,建设银行通过整合海量的对公、对私客户数据,接入工商、税务、电力等多维度外部数据,建立客户评价模型、审批模型和预警模型等,逐步构建起了“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创新推出“小微快贷”线上化业务。据介绍,过去,建设银行每年普惠金融贷款新增只有大约100亿元至200亿元;而“小微快贷”业务上线三年多来,已累计为120万户小微企业,投放贷款2.4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客户占比超过70%。

二是建设开放平台,全面触达客户需求。在供给端做好服务优化的同时,也要改变客户原有的、对银行信贷门槛高、贷款难的认识,让客户了解银行新产品新服务的便捷优势。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应用和开放银行平台建设,不仅可以精准画像、做到“知你”,而且可以向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的“懂你”服务转变。

三是构建普惠生态,与各方共生共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工业化时代向数字化时代快速演进,生态化也将成为社会生产和金融服务的重要表现特征。未来的组织和个人都将成为万物互联中的节点,这意味着,联网才能整合资源、携手并进,断网就会孤舟难行、事倍功半。

“对银行而言,要适应生态化趋势,需要跳出金融做金融。充分发挥连接优势、科技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以金融能力赋能社会,再以非金融服务反哺金融。通过打造开放共享、合作创新的新生态、新舞台,广泛建立朋友圈,实现银行和社会各界的多方赋能、互利共赢。”章更生说。

相关内容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