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顺德先行先试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

4月11日下午,顺德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分别举行“云上签约会议”,两地负责人代表双方在线上签署《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合作框架协议书》,两地正式就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开展战略合作。此次的签约,也开启了两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资源共享的新篇章。

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是顺德在工程招投标领域积极推动的重大制度改革创新。今年,由顺德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主动申请,经佛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同意,顺德作为全市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试点,率先探索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全力推动源头治理,从制度着手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健康阳光发展。本月底,顺德将完成试点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工程项目第一标。

广佛评标合作先行先试 未来将与大湾区城市深度“合伙”

为什么顺德选择与广州成为跨区域远程异地招投标的首个“合伙人”?顺德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地理位置与佛山相邻,同时又拥有专业类型齐全、数量充足的评标专家资源,广佛两地远程评标合作,有利于保证评标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除了佛山本地外,广州是顺德区工程招标项目抽取专家数量最多的城市,超过其它外地城市专家数量之和。数据统计,2021年以来,顺德区工程招标项目选用广州评标专家超过300余人,选用其他外地城市专家数量只有两位数甚至个位数。

近两年,顺德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场地硬件配置,创造更公平的交易市场环境和更便利的服务环境。去年,顺德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驻置业广场新场地,完成了交易平台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成为全市隔夜评标示范标杆。

顺德的“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试点工作,得到了佛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佛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全力支持,包括政策指导、区域协调和平台技术支撑等。预计今年上半年,将陆续增加顺德区工程招标项目在广佛两地采用跨区域远程评标。未来,顺德区也将推动“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常态化,且积极把合作“朋友圈”扩大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并在条件成熟时,探索实施跨省远程异地评标,为大湾区打造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贡献顺德力量。

以制度改革推进源头治理提振稳定万亿市场信心

去年,顺德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万亿区”成员之一。今年一季度顺德招商引资成绩单中,顺德保持着巨大市场吸引力,成功签约项目82个,总投资约1083亿元,其中超七成为产业项目。如何进一步稳定提振市场信心?顺德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将以工程招投标领域改革创新交出答卷。

在招标采购领域,评标专家是招投标过程中对投标单位和投标文件进行审查或评审的专业人员,评标专家的评审意见对招投标结果起主导作用。因此,评标专家容易成为招投标各方“围猎”的对象,企图通过评标专家左右中标结果。为了从源头解决问题,保障评标评审公平、公正,顺德着眼评标机制完善,推动源头治理,“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应运而生。

据了解,“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主要依托互联网,利用交易平台跨市或跨省组建评标委员会,实现不同地点的评标专家在线交流讨论,共同完成评标工作。该做法将有效打破传统评标活动的地域空间限制,拓宽评标专家抽取的区间范围;同一项目的评标专家在不同的场地“不见面”评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对评标专家的干扰和评标专家之间的串联,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源头预防腐败增设了一道“防火墙”。同时,推行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后,评标专家可以在所在地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就近评标”,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也能有效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范围。

加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 顺德近年一直在行动

为落实市委一号改革工程,让市场主体提振“嚟顺德,一定得”的信心,顺德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多措并举切实提升交易活动透明度,打造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

据了解,为了维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公平公正,顺德行动不止步,在日常监管和执法中抓实抓细。顺德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评标结果涉嫌不公正,是近年工程招投标主要投诉类型之一。2020年至今,该局共处理针对工程项目评标委员会的投诉20宗,占工程招投标投诉的52%。针对该情况,该局一方面加强对评标专家行为的监督,对6宗存在评标委员会不良行为影响中标结果公正性的投诉依法处理,责令评标委员会改正,并将不客观、不公正履行职务的评标专家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另一方面为进一步规范评标专家的裁量权,先后多次发布操作意见或指引,引导招标人优化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如减少主观评分因素,或对主观评分因素的评标标准进行梯度评分,简单工程技术标评审采用合格制等,减少评标专家人为因素对评标结果的影响。

除加强对评标专家监管外,近两年,顺德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持续加强对工程招投标项目及各方当事人的监督执法力度,共查办招标代理、投标人、招标人等各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案件10宗,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27份,发出责令整改(改正)通知书20份。监督执法力度的加强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投标行为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利用虚假业绩、职称证书等参与投标的情况得到有效遏止。2020年出现了4宗弄虚作假骗取中标案件,涉及8家企业涉嫌造假;2021年类似案件下降至1宗,涉及1家企业。

文/珠江商报记者黄皑茵

关键词: 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评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