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佛山网评 | 梨花风起正清明 云端祭奠寄哀思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千百年来,每逢清明,祭奠先人,已成习俗。这是“树叶对根的情意”。

然而,随着全球疫情的反复,2022年清明期间我国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多地发布紧急提醒,为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提倡“足不出户”过清明,鼓励遥寄哀思“云祭奠”。

当传统祭扫习俗撞上新冠疫情,“云祭奠”更加升温。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民德归厚。其实,“云祭扫”已非新鲜事物,家庭追思会、网上纪念堂等方式,已在频繁使用,尤其是在悼念革命烈士、遇难同胞等公祭仪式中。毕竟,追思哀悼,重在心诚。何况,相较现场祭扫的放鞭炮、烧纸钱的方式,更加环保。

显然,清明期间是当下疫情防控的一个关键节点。守土尽责,守土有方。我们要紧绷疫情“防控弦”,坚决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配合防疫,人人有责。我们要非必要不返乡祭扫,杜绝成群结队现场祭扫,全力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打好清明“节点仗”。清明时节只有以防疫安全为首要,生者安全,逝者安息,才能让清明节过得更有意义。

众所周知,“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清明时节,亲往墓前,除草培土,祝祷献花,缅怀先人,是孝道弘扬、仪式传扬,无可厚非。但人们应转变观念,崇尚新风。在墨西哥传说中,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爱他的人的记忆里消失了,才是真正的死亡。这说的便是“心”的重要性,是“怀念”的真意义。无独有偶,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因此,应倡导孝老敬亲的文明新风,长辈健在之时,应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仙逝之后,应继承长辈的志愿,传承长辈的精神。

万物生长,天地清明,是谓清明。但疫情尚未结束,战斗还在继续,在防疫形势严峻复杂的当下,我们真的没有太多放松的空间,让我们暂时把哀思和怀念藏在心头云端,同心合力,让动态清零更快实现。

文/毛巴总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键词: 清明时节 麻痹思想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