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便捷。每个人出门时只要拿着手机、且银行卡的余额足够,你可以尽情消费,扫一扫二维码,或者把你的二维码出示给商家,就能完成“买买买”了。以前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已经变成了“一手给二维码一手交货”。
当然,我们熟悉的移动支付,也有不需要互联网就能完成支付的方法,比如使用NFC(近场支付)付款。移动支付属于电子支付,简单把支付方法分成两类,第一类就是传统支付(使用现金、支票、或者银行转账等),第二类是通过第三方支付与金融机构提供的电子支付硬件、软件来完成付款。
不过我们可以发现,似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好比在去年,移动支付交易量增速最快的国家是印度,足足增长了55%。而很多去旅行的游客,都感觉人更习惯使用信用卡,对移动支付不怎么感兴趣,还觉得它属于江边上卖水——多此一举。
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大家觉得“无现金时代”很危险,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难以保障,没有传统的现金支付安全,而且,信用卡可以应付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消费,他们用惯了这种方式,自然没有必要在一夜之间忽然改变。
移动支付,通常是在银行系统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广泛应用。它需要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搭建桥梁,与银行合作,让成为数字的货币在用户、商家、银行、第三方之间流通,大家手里不习惯再拿着现金了,这些现金就存到了银行。用户固然享受到了便捷,但也增加了一些风险。
第三方平台的加入,让整条支付链的危险系数变高了。首先是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录入到支付软件上,但谁也没法保证,第三方企业内部的员工不会见利忘法,将用户姓名、电话、甚至用户住哪儿、平时买得最多的东西是什么等隐私信息卖出去,为自己谋利。
其次,这种支付方式也让诈骗过程变得更容易了。可能很多人看到过例子,某人的手机上忽然出现一条带有链接的信息,他只是轻轻地点了下链接,银行卡的余额就插上了翅膀,飞走了。除此之外,还有人通过在二维码上植入木马程序来“抢钱”,把你使用的移动支付账号密码“一扫而空”。
再者说,如果第三方企业的老板把平台收到的资金挪作他用,那把自己的支付与这个企业绑在一块的用户就要吃亏了。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支付比起来,目前最流行的、依赖网络完成的移动支付,确实存在某些可见的问题,它并不完美,它是一把双面都有刃的剑。
从2002年全球第一个移动支付专利申请通过开始计算的话,移动支付已经有17年历史。虽然移动支付系统最早在发达国家应用,但从它的普及情况来看,移动支付带来的“无现金时代”标签不该只有“方便”,很多发达国家的居民担心个人隐私泄露,拒绝移动支付,也不是全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