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借鉴国际经验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来源:经济参考报 | 2021-10-11 15:54:54

近日,以“创新绿色发展制度供给促进‘双碳’目标如期达成”为主题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1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就如何通过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推进碳减排,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开讨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冯俏彬表示,各国和地区在碳定价方面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对做好当下“双碳”工作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她介绍,目前碳排放权定价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碳排放权交易,二是碳税。这两种定价机制有三种不同之处:

首先,侧重点不同。碳排放权交易,政府可以通过控制排放额来促进减排工作。它更多地具有数量调控的特征。碳税则偏重于价格,有一个价格标准,并不规定排放额。所以,前者是偏重于数量,后者偏重于价格。

其次,灵活性不同。碳排放权交易比较灵活,可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时点和情境下进行交易。碳税比较固定,无法交易,好处是可以稳定预期,有益于企业生产经营。欧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由于碳价变化太快,企业无法做决策的事情,但是碳税相对稳定,反而可以帮助企业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第三,市场连节性问题。碳交易市场比较外向,市场之间相互连接,比如全球有很多碳市场,两个市场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的调整可以实现互认。但碳税权属于国家主权,这个要改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在国际合作方面,碳市场的使用空间要比碳税的使用空间大得多,碳税也可以用,但是面对的阻碍会大得多。

冯俏彬介绍,目前全球共有61项正在实施或者计划实施的碳定价机制,其中31项碳交易和30项碳税。现在碳市场价格最高的是韩国,2020年时定价已达30多美元。欧洲的价格也在30多美元以上。她进一步指出,2012年到2018年,全球碳价非常低,这折射出一个重要问题,碳价和经济发展的繁荣程度呈正比。经济越繁荣,碳价可能就越高,如果经济比较低迷,它的价格也会下降。“这个问题会影响企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中对碳价的选择,进而影响碳排放。”

对于碳金融供给问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民生银行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提出,要构建数字化的碳金融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解决融资缺口问题,同时还可以构建“数字化碳企链融”,其基本框架是融资和融智相结合。

黄剑辉表示,要整合政府金融机构的社会资源,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同时提高碳市场流动性和交易价格有效性,尽可能提高碳资源配置效率。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入碳排放权的抵押质押交易机制,充分挖掘碳排放权的交易价值。(完)

本文相关推荐